为《海上惊情》一辩
久闻《海上惊情》的诸多不好,前几日偶尔一看,便不忍离去, 心中好像有根绳儿与那艘倒霉的船相连,跌宕起伏,久久不去,看完之后也颇觉畅快舒坦, 实觉出“脚踏实地”之含义。之后便有种想为其正名,喊冤的冲动, 感觉那桑德拉·布洛克简直还不如窦娥了。
大报小报上对于这部影片的指责主要都针对着男、主女角, 说桑德拉·布洛克与贾森·帕特里克的搭配根本擦不出“火花”, 片中的男、女主角的关系毫无吸引人之处。据报纸报道, 贾森·帕特里克与桑德拉·布洛克由于此片的失败,现在已被打入“冷宫”, 成为“待业青年”了。在我看来,这一切是由于美国人关于“火花”的怪癖嗜好所致。 其实, 对于《海上惊情》这部动作惊险片来说, 男、女主人公的关系问题对于影片应不是十分重要,但影响如此之大, 可见美国人对“感情”之重视,如果这样,美国人欣赏的是什么样的“火花”呢? 试看这两年的卖座的爱情电影,无论是史诗性的还是喜剧题材:婚外恋为主导, 加之通奸,三角恋爱乃至多角恋爱。前者最为著名的要算《英国病人》了, 好象这样才算爱得深刻、爱得热烈、爱得够味,复杂的关系,才能表现复杂的情感。 而《海上惊情》中就男、女主人公两人,这便已违反了潮流——太简单化了, 看来荷兰籍的导演简·邦特还没有真正地了解美国人, 要不干脆成就了男主角与那十四岁的聋哑少女,票房也许就好了。不过话又说回来, 美国人虽然喜欢上述复杂关系,但好象更加喜欢玉石俱焚的爱情悲剧。 《新罗密欧与朱丽叶》,《铁达尼号》、《英国病人》便是明证。可见, 原来作为好莱坞一大特色的“大团圆”式结局已经不时光了,最后能赚观众的眼泪, 那才叫“成功”。于是《海上惊情》可算是极端“失败”了。再次, 美国人好象更喜欢两个人从不认识到相恋的过程,最好是一见钟情, 这样的影片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,而好莱坞影片中一开始便准备结婚的男女则多以分手方式告终。 而《海上惊情》的男女主角一开始便谈及婚嫁,最终竟又结局圆满, 真是一个“怪异”的特例了。怪不得贾森与桑德拉的搭挡不如基努·里维斯与桑德拉的搭配那样能擦出“火花”了。
票房不如意的又一原因是一再把《海上惊情》与《生死时速》相比, 无论是在影片的筹备,选角,拍摄到后期剪辑与宣传中。其实,作为《生死时速》的续集, 《海上惊情》与前一集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,其中仅仅引用了某些事件与人物来作为笑料而已。 而此片对于“速度”这一主题的体现并不如上一集那么明显与重要, 于是《速度2·海上惊情》这一片名未免牵强。 可以说《海上惊情》的票房失意可能也是受了上一集影片的盛名所累, 而又未强烈地突出“速度”所致,可见本想“趁热打铁”的电影公司失了算, 也许“另起炉灶”会更有自身的特色,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。
以上是本人观《海上惊情》后,对大报小报的“人云亦云”很不以为然所致, 文字难免尖刻、片面。在以票房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今天, 我们看到优秀影片的机会正在减少,而过于商业运作的电影是否真的都是“优胜劣汰”呢?